關係是一個彷彿很困難的議題(其實也是),但如與神對話所說,關於關係,其實只需要讓關係以他們本來該有的目的去運作,而非我們所設計的目的即可
無論是在任何的關係,與家人、朋友、情人或其他關係中,有一個重點是,依然要把將重點回歸到自身,也就是在任何關係裡面時,仍依據自己對自己的定義而行動,這也意味著,當我們對於基礎的三個人生問題有了答案以後,就可以據此去做出所有後續的選擇
這三個人生的基礎問題是:
1.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
3.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我們要進行任何選擇之前,首先仍須要誠實的接納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的重新選擇,因為我們在壓抑的狀況下所進行的選擇,仍經常是在使自我的表達產生扭曲,且如果真的把焦點回到自我中心的狀態,也總是選擇帶給自己最高善的選擇時,其實我們也是在選擇那合於對方最高善的選擇,這要回歸到一體性的原則上來看,因為除了自己以外,並無他人
一般來說,關係上有問題的學友們,會很難將焦點放回自己的身上,這些既有的行為模式往往是源自於習性、制約與恐懼,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慢慢去克服的,特別在既有的關係中,這會需要時間去調整,減輕自我的扭曲與重新認知自己的表達為何
但一般在關係剛開始時,最容易出問題的原因,卻經常是把焦點放在我們在這關係裡,能「得到」什麼,並以「義務」的方式去做出各種反應與行動,甚至試圖去改變對方來迎合自己
能得到什麼呢?有些人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有的人是希望能夠得到被關愛,有的人是想要金錢,有人是想要肉體關係,當然也有人只不過是無聊打發時間罷了
而什麼是義務呢?舉例來說,因為A是B的男朋友,所以A認為他有義務要任勞任怨的做某些事..etc,如果A所選擇的表達是這樣的人沒錯,那很好,但如果不是的話,那這會造成A的自我表達的扭曲,這扭曲往往在不嚴重時,人們都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到了一個臨界後,往往就會逐漸產生反彈,而把關係帶往毀滅
除了這樣的表達之外,另一條路是去看看,在這關係裡面,我們自己能「放入」什麼,我們「自己」能在其中展現、表達什麼,而這會使關係成為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因此是在展現自己,而創造對方對我們的真實感受
當然,親密關係是最難的功課之一,但這又要回歸到一個議題,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原始定義,所以,原點還是要回到那三個基本問題,也就是我們在這關係裡,我們所呈現的是什麼樣的自,因為沒有這些定義的話 就比較難去抓好"自己"的中心是什麼,因此在親密關係裡面時,我們偶而也會需要去提醒自己,我們是否忘記了「我是誰」
所以在一份關係裡面,過去的方式常如同資本主義一樣,去創造,讓自己有「被需要」的價值,但自我的實現和內在愛的滿足並不能在別人的行為中找到,只能在自己的反應中找到,因此在建構與他人的關係前,事實上,是有必要去先好好建構「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如此才不會總是經由愛別人,來尋求對自己的愛,或期待被愛的滿足
這是觀念最清楚簡單,但又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事,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建構關係的困難點,都在關係起步前與起步時,我們是否已經跟自己建構好關係,對外建構關係並非因為某些期待或恐懼,我們建構這關係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分享展現自己,或者是為了得到什麼,簡而言之,建構這關係時,其發起思維是出自於恐懼或出自於愛
而一個較佳的關係建構前置,以上述說法,大概可以含括以下三個步驟:
1. 找到自己的定義
2. 建構跟自己的關係
3. 如實的展現表達自己
總之,關係裡的問題常常來自於一件事:就是在關係中喪失了自己,等到自己覺得被扭曲到的某一個程度,或者嚴重的不快樂時,我們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去創造能夠脫離這個關係的狀況了
在關係裡面,始終莫忘初心也是極為重要的,既使開頭沒問題,後來也可能會偏離而造成越來越多扭曲,與神對話中有一句話「在你的人生中,去認識你自己的最高部分,並且停留在那中心」,事實上,當我們一直回歸在自己的中心時,其實也就不會忘記了這些,我們會始終如一的,去如實的展現自己是誰,並總是以最高的選擇來表達自我,在經常的展現此點的過程中,終究也會提醒別人他們是誰,因為他們會在你身上看到他們自己,因此這終將造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將關係逐漸帶入更好的境地
自然在親密關係裡,這是最難做到的,當我們太過於在意對方,則就失去了自己,當我們為了對方的期待而行動,則我們往往會扭曲了自己的真實面貌,當我們開始這樣做,許多的投射就開始產生,卻不一定是對應在真實的狀況上,但這就是選擇了,在與別人的互動過程,出現狀況時,首先要誠實的認知自己的感受,接著第一個可以問的問題是「現在我是誰」,接著是「我想要做誰」,如果這個扭曲是你的表達中所自然而然需要去承擔的,或許那是你的選擇,但如果不是,那你可能就要思考其他更高選擇的可能性
這些方式不僅僅適用於親密關係,其實也泛用於所有人際關係,因為在朋友間也會有投射,但我們要不要接受這些投射,把那當作是自己,或者是直接的認出「那不是我」,然後作回自己真實的樣貌,這是我們的選擇,但這些都只有當自己在自己的中心時,才比較容易去認出,否則當我們忘了自己是誰,我們就只好跟著別人的期望去把那當成自己了
這些其實不一定需要自己對那三個人生基本問題有非常明確的答案才能做到,只需要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與自己建構好關係就行了
所以我個人是覺得,在一份親密關係中,如果自己也不期望著要「得到」些什麼,那大概也就不大會有太多不必要的扭曲需要發生,也比較能歸於自我中心
簡而言之,以與神對話的觀點,神一直在提一件事情:「記得你是誰」,也就是不要忘記自己是誰這件事,然後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意向,「Remember who you are, and you'll know what to do」,良好的維持一份親密關係的確不容易,但我會覺得,如果可以抓好原則,跟自己的關係也事先建構好,在大體上,或許其實也還好,因為跟自己的關係好了,對外的「需求」和「交換」就會變少,那自然容易歸於中心,或者說,真的愛自己了,那就不需要對外汲汲營營的尋求愛,而是因為渴望分享愛而去建構關係,因為這個關係,是由自於想要有自我實現與成長的機會而產生的,所以整個出發點,也就完全不同了
而事實上,關係的失敗,最常發生的原因是,當人們為了不全然有益或有助於關係存活的理由(如讓自己覺得「完整」、「以OO方式被愛」之類的),而進入關係時,因此在建構關係時,如果能夠瞭解自己為何要建構這個關係,並在關係中如實的表達自己,把自己放在你所愛的裡面的首位,以讓你總是選擇那帶給你最高善的選擇,那關係的失敗可能性,應該是會大幅的降低的吧
所以說,既使是在處理親密關係的部分,其實還是在處理自身的事情,而最終的一切,依然需要回歸到內在的中心,才能得到最終的答案吧
以上是以和好友Emilie的聊天紀錄所修編的,因許多為我的個人觀點,難免或有繆誤之處,建議還是能參見與神對話I第八章,或許能有更多收穫